《长津湖》引共鸣,黄建新谈:坚守文化,创作精品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024年,我们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十周年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更为整个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为深入学习和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电影报道》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访谈节目,旨在通过代表性影人的讲述,展现他们在创作中对文化思想的理解与体悟,以及对过去十年心路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监制、导演黄建新,聆听他对文艺工作的独到见解。
文化,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的每一次跨越,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深深镌刻着文化的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更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行动指南。黄建新导演在近十年的电影创作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艺术理念与中华文化基因紧密结合,无论是在历史题材还是科幻题材的影片中,都能深刻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黄建新认为,电影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更是传递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历史电影还是科幻电影,其内核都在于对人的感受、对世界的感受、对人性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强调,中华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厚底蕴,这种文化遗传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创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对未来有益的内容,将中国的历史演进看作是一个文化逐渐成长、民族逐渐强大的过程,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历史价值又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黄建新在担任“长津湖”系列监制和《我和我的祖国》制片人时,深刻体会到人民性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长津湖》中7连161名战士英勇牺牲的感人场景,正是对人民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对人民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展现,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他也指出,发达国家的电影往往以国家主流价值观为主体,但又不失百花齐放,这正是中国电影应该学习的方向。面对即将成为电影市场主流的“00后”观众,如何创作出能够打动他们的作品,成为每一位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正深刻改变着文艺的形态和创作方式。黄建新导演深知,电影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强调,掌握新技术是电影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学习和拥抱新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电影人不仅要明确为谁拍电影,更要不断探索如何拍得更好、更有意思。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电影人永远都在学习的路上。
黄建新的分享不仅是对自己十年电影创作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种鼓舞与激励。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